党校书韵
编者按:面对现代性进程中“个体本位”的膨胀与传统家庭价值的瓦解,复旦大学孙向晨教授的《论家:个体与亲亲》在中西哲学视野下重构“家”的本体地位,阐释了个体与亲亲的辩证张力。
“党校书韵”专栏第五期邀请的青年学者是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政治学教研部的陈挺老师。陈老师文笔清晰晓畅,解读了书中“个体”与“亲亲”双重本体锚点,强调了捍卫现代个体的自由和尊严同激活“亲亲”传统生命力的重要意义——越是身处现代性的激流中,越应牢记回家的路才是人类对抗漂泊、寻找意义的古老罗盘。
△点击收听
展开剩余80%《论家》 在现代性迷宫中重拾文化根脉
我们所处的时代充满了令人费解的悖论:个体自由前所未有地高涨,自由恋爱早已取代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可越来越多人却对婚姻和生育充满恐惧;现代科技发达昌盛,即时通讯工具让天涯变咫尺,亲人间的联系却似乎更加疏远淡薄;更矛盾的是,许多长于家庭中的年轻人,如今成为了“原生家庭批判”的生力军,仿佛“家”本身成了原罪,是一切不幸的根源。这不禁让人深思:对于现代人而言,家真的只是必须被摒弃的封建糟粕吗?我们是否真如海德格尔所言,被迫陷入一种“无家可归”的生存状态?这种割裂感正是《论家:个体与亲亲》一书中剖析的现代性困境。这部著作凝聚了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孙向晨的十年思考,2019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甫一问世就在各界激荡出热烈回响,并被不少学者视为重建中国家哲学的里程碑。
孙向晨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长期混淆了“西方性”与“现代性”。由于中国近代史中的现代化历程与西学东渐在路径上高度重合,五四运动时期的一些知识分子怀着救国热忱,将现代化等同于全盘西化。他们引进个体本位的权利框架时,未能意识到这套体系植根于西方的文化土壤,直接套用只会割裂自身的文化传统。于是,在破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宗法制度时,我们连带着将“身家国天下”的伦理连续体拦腰斩断。传统家庭被贴上“封建残余”的标签,家教传承出现断层,家国纽带日渐松散。这造成了双重困境:一方面,我们尚未完全建立起健全的现代个体精神;另一方面,传统家庭的伦理规范功能却被彻底摒弃。这种错位深刻揭示了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遭遇的两难:既没有完全进入现代,又失去了传统依托。
面对这样的困局,孙向晨提出了“个体与亲亲”双重本体的解决方案。用通俗的话说,我们不必在个体主义和家庭伦理之间做非此即彼的选择。真正的出路是让两者相互支撑、并行不悖:“个体本体”保障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这正是现代性赋予人的崇高价值;“亲亲本体”则定义了人在世代中延续的生存结构,使传统帮助我们在不确定的世界坚守意义锚点。
为论证以上观点,《论家》带我们进行了一场思想溯源。书中先考察西方哲学史中家的地位的逐步贬损:近代哲学多以个体本位理解家庭,霍布斯、洛克的“家庭契约论”更是彻底将家工具化,最终以康德借法权拆解婚姻和亲子的伦理价值而收尾。在整个西方哲学中,仅有黑格尔、列维纳斯等寥寥数人坚持家的本体地位,但他们所讨论的家仍局限于伦理原则或希腊式爱欲。这种对比,照亮了中国“亲亲”伦理的独特价值——那种非契约、非功利的情感牵绊,正是抵御现代性冰冷的重要力量。随后回归中国思想源头,从《周易》“生生不息”的智慧中提炼出“在世代中存在”的生命观。中国人对抗生命虚无的方式,不是像西方哲学那样强调个体“向死而生”,而是把自己融入家族代代相传的长河。清明扫墓时指尖触碰的石刻,春节团圆时氤氲的热气,都是将短暂个体生命嵌入永恒的时间仪式。这种代际绵延的智慧,使“孝”超越了简单的道德规范,升华为一种深刻的存在哲学。
孙向晨特别强调:现代性不等于西方性。西方现代性是个体权利与基督教文明结合的产物,中国需要探索自己的现代化路径。家庭伦理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基因,恰恰能为此提供独特支撑。首先,“家国同构”的传统可以转化为现代公民社会的伦理资源,让爱国情怀扎根于具体的情感体验;其次,亲情伦理能有效制衡极端个人主义的膨胀,维系社会的情感温度;最后,家族绵延的时间观有助于建立超越个体的集体认同,为漂泊的现代心灵提供归属感。
近些年来,家庭、家风、家训等字眼在党和政府的工作报告中出现频率越来越高,体现了党中央深切地感受着时代的脉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孙向晨的理论探索,正是为这一战略构想提供了哲学注脚。
《论家》给我们的深刻启示在于:中国家庭伦理的现代转化,既不能全盘否定传统,也不能简单复制西方。它要求我们剥离宗法制度的历史外壳,保留“亲亲”伦理的精神内核,使其在现代权利框架中焕发新生。只有实现了对家的现代化,我们才能不久久滞留于“古代中国或者现代西方”的二元悖论之中而找不到未来方向。所谓家哲学,不是单纯地就家论家,而是试图为现代中国塑造全新的价值基础,在此意义上,它无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种自发力量。
作者简介:陈挺,男,浙江温州人,博士,中共杭州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政治学教研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德法现象学、生命哲学。
朗读者:葛晶,杭州文广集团主持人,杭州高层次人才(D类),杭州之声《杭广早新闻》节目主持人,杭州亚残运会倒计时一周年活动、杭州市朗诵大赛、杭州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史知识大赛等大型活动主持人。
发布于:北京市网上在线炒股配资,配资交易平台,配资安全炒股配资平台门户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